4/28/2010

台灣的牛墟與牛籍簿簡介

在爭論是否要開放進口美國牛舌與台灣民眾"喇舌"的同時,你對台灣牛隻的背景歷史了解多少呢?


農業時期的台灣,牛是最重要的經濟工具。即興想要寫作這篇文章後,參考著眾多的網路資料,一邊重新了解台灣牛墟與牛籍簿的歷史,一邊看著一張一張的台灣老照片、聽著一段一段的台灣舊故事,心,彷彿橫過了太平洋,和這塊孕育我的母親,重新連結在一起。



===


1624年,荷蘭人看上了台灣的豐饒地力,開始從澎湖引進黃牛到台灣,從事畜牧養殖,並在台南、高雄二處設有牛頭司,掌理放牧事宜 (註1)。


漢人來台灣後,大量使用牛隻從事農耕,台灣牛隻由幾千頭成長到二十萬頭 (同註1)。 清治時期,並無牛隻登記制度,但仍有對牛隻的管理制度,也就是強制牛隻買賣必需在集中市場交易,而且需經過公證的一套管理制度。


清治時期台灣牛墟從何時開始的呢? 有一說是說1870年建立的善化牛墟,是台灣最早的年墟(註2),另一說是說在清道光年間 (道光統治的時間為1821-1850) (註3)。但是道光10年 (1830年) 由 周璽 所纂之《彰化縣志》中,已有提到牛墟之記載,因此以道光年間較可信,但確切的時間為何,目前無資料可以指明。北斗(寶斗)牛墟(註4)和斗六牛墟(註5)都是道光年間就創立了,但何者在前,尚待考證。這問題可能要去請教「牛墟王」謝吉松先生(註6)才有機會得知了。 :)


《彰化縣志》上面的記載:「凡販牛,欲賣者必於牛墟,台地無設墟為市者,為賣牛必到墟。墟日有定率,以三日為期,如二五八、一四七之類…。」可知清治時期,清廷在台灣原則上並未設墟市 (到底是台灣人不愛作買賣? 或是清廷禁止台灣人開墟市作買賣,我不是學歷史的,所以不知道答案。我猜是後者,因為從沒聽過台灣人不愛作買賣的說法。XD) 唯一的例外就是牛墟,而且牛隻的買賣,強制必需透過牛墟從事交易 (註7)。


清治時期的牛墟交易,在我的解讀,就是一種「強制公證買賣」的制度 (用法律的術語,這是一種「法定要式行為」。依法律規定,符合公證的形式,買賣才成立生效)。


清道光年間,清廷在台灣開立牛墟,其目的是便利買賣防止盜牛 (註8) (我看是官府想在牛隻交易上抽頭,賺點稅金吧)。牛墟設有官派之及文武兵役。牛墟每隔三日開市,買賣均需由墟長於買賣契約上蓋上戳記以證明買賣成立,墟長並會在牛隻身上烙上烙印,以供辯識  (同註3) (靠,那一頭牛被多賣幾次,不就會被烙到死~XD)。


到了日治時代,日人開始了台灣牛隻的登記制度 (牛:「哞~~可以不必被烙了~」)。牛隻一生下來,就要作入籍登記,登記項目有:種別、性別、產地、毛色、特徵、畜主姓名、住址及買賣異動情形。牛隻死亡,還要作除籍的登記。牛主人帶牛出門,更要隨身帶著牛籍抄本,以供警察臨檢查核 (同註1)。 (日本警察 謎之音:「阿伯~~騎牛也要帶行照唷~~」)

(日治時期,牛籍抄本正面。同註1)


(日治時期,牛籍抄本背面。同註1)


(客委會亦有建檔一份日治時代牛籍抄本。來源頁面)





國民黨來台後,對牛隻登記的管理,是抄日本人的,連牛隻登記簿的樣子,也和日治時代的很像。


(1963年牛籍簿。同註7)


維基百科上是說,日治時期台灣牛墟曾多到八十幾座,現在只剩下雲林北港、台南善化兩處牛墟(註9註1亦同)。但這裏維基百科有點錯誤,北不賣牛了,只是一般的市集 (註10),頂多就是辦「北港牛墟文化節」的時候,才有可能在北港牛墟裏看到牛 (註11)。目前還存有少量牛隻交易的「正牌牛墟」,只剩下善化牛墟了 (註12)(註13)。


細部一點的數據,是昭和六年時,全台有84座牛墟,較有名者有8處:岡山、鳳山、善化、大目降(新化)、鹽水、北港、斗六、屏東 (註14)。


1980年代,台灣只剩下6處牛墟,每旬一、四、七日在鹽水、北斗、岡山,二、五、八日在善化、屏東,三、六、九日在北港,逢十休市 (註15)。


後來牛墟剩下四處時,有人就把這四個稱為「四大牛墟」,分別是:善化、鹽水、北港、新化 (同註13)。


接著,新化不賣牛了,剩下的三個就被封為「三大牛墟」 (同註10)。


(何時剩下四個和三個牛墟,我目前無資料)


再下來「剩下二個 (善化、北港)」和「剩下一個(善化)」的時候,在網上就沒看到「兩大牛墟」和「獨大牛墟」的封號了。


彰化北斗,也被稱為是台灣三大牛墟之一 (見 註4註7) ,不過應該不是指「最後剩下的三大」,這裏講的應該是「賣很多牛的三大」。文建會的中,有存放北斗鎮公所關於牛隻登記和除籍的書面資料 (除了死,連賣到外地也要到當地鎮公所除籍。參見 註7)。有興趣者,可連去國家文化資料庫逛逛。


==
文建會 國家文化資料庫
==
本文註釋:
(基於「網路文章大家皆可盜」的風氣,要找到真正的原始連結花了我不少時間。如果您知道某些內容的真正出處,或想補充、更正、賜教,請不吝提出。為方便日後寫作者的查註方便,當您引用本文時,也懇請您加上引用來源之標示,謝謝)

註1:邱淵惠 台灣牛圖像
註2:林良 牛虛
註3:Pabpoli 觀景窗裏的舊台灣
註4:彰化北斗鎮公所 回憶中的牛墟
註5:雲林斗六鎮公所 斗六牛墟
註6:顏宏駿 子贈老牛車 喜獲牛販王牛墟照
註7:檔案管理局 牛隻的身分證--牛籍簿
(檔案管理局真的要打一下屁股,《彰化縣誌》應該是 周璽 所纂,但是檔案管理局的網頁是寫 周鍾瑄。周鍾瑄纂的是《諸羅縣誌》。參考連結)
註8:塗淑怡 碩士論文 日治時期善化市街的興起與成長 第101頁
註9:維基百科 牛墟
(美西時間2010年4月28瀏覽。wikipedia何時會更新這個資訊,不得而知)
註10:張朝欣 北港牛墟 發展特色庶民市集
註11:Chuang2 消失的北港牛墟
註12:Goldenchild 台南善化牛墟與慶安宮
註13:台南善化鎮公所 善化牛墟
註14:國立善化高中 善化牛墟
註15:傑瑞 光陰的故事-北港牛墟

==

延伸閱讀:

【馬籍簿】馬英九的原始身分證

==

沒有留言: